金榜题名领“红包”牟平这个村20多年一直发放教育福利

··

  考上大学每人奖励200元,考上研究生每人奖励500元,考上博士每人奖励1000元……在烟台牟平上庄村,这样的奖励政策已延续20多年。至今,在这个800多户人家的村子,已有98名年青学子享受到这一福利,其中包括11名研究生、5名博士生,建国以来约有七八十名曾在国家机关担任重要职务。

  27日,媒眼看牟平“聚焦书香牟平建设”记者媒体行首站来到姜格庄镇上庄村的于氏宗祠。这是上庄村三大历史文化名片(上庄旧村遗址、艳阳塂遗址、上庄于氏宗祠)中最为亮丽的一张。

  位于村西八甲街的于氏宗祠(家庙),总占地面积366平方米,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。“上庄村90%都是于姓人家,史料记载,明清两代,上庄村于氏家族共出进士九人,贡生举人近二百人。其中一支同门就出了四个进士,一门抗日三烈士,都传为美谈。”中华于氏宗亲会胶东分会上庄联谊会秘书长于立鑑,虽已年过古稀,说起于氏家族,仍如数家珍。

  “这是我们于氏家训,数代人的做人准则。它教育我们要合乎礼数,注重教化,遵守国法。虽短短的说120个字,却成就了很多于氏子孙。”在于氏宗祠张贴有于氏家训的一面墙前,中华于氏宗亲会胶东分会上庄联谊会会长于纪正告诉记者,每年考上大学、研究生以及博士的孩子,都要来到这里温习家训。在他看来,正是源于先辈们始终坚定信守于氏家训,重视教育的传统在上庄村村民心中,一直根深蒂固。

  2008年,在村两委班子的支持下,上庄村重修了家谱,并于2014年印刷成本。此后,先后有200多人来上庄问根寻祖。不少宗亲纷纷捐款出资,为以后整修家庙、祭祠祖宗。而从1996年开始,由于立暄(原驻芬兰大使)、于纪会(台湾)、苗华义等人发起成立的上庄游子联谊会,就捐资十余万元成立了教育基金,每年给村子里考上大学、研究生、博士的学子们,发放奖励,鼓励他们成才报效国家、反哺家乡。

  在牟平,不仅是于氏宗祠,传承家族文化和精神的都氏宗祠,如今也熠熠生辉。 位于都氏祖居地牟平北头村的都氏宗祠,已有200多年历史。这里的都姓人为朱元璋赐姓,始祖名为“必里海”,跟成吉思汗同样出自蒙古黄金家族。在蒙元崛起的过程中,必里海立下战功,受封到宁海(牟平),子孙就此落户。

  2013年10月10日,都氏宗祠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列为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。2016年5月14日,都氏宗祠建修落成祭祖大典隆重举行。修缮后的都氏宗祠,不仅保留和恢复了主体建筑的原有风貌,而且对周边环境进行了硬化、绿化、配套化建设。保护区内还增加了仿古围墙、八角门厅、影壁墙和先祖必里海公雕塑,形成了一个坐北朝南、天地合一的传统合院式建筑。

  “漫长的历史长河中,都氏宗祠传承着家族的文化和精神,记录着家族的兴衰与过往,庇护着都氏子孙的延续与发达。姜格庄街道北头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都淑芹表示,通过修缮宗祠,实现宗族文化的延续,帮助人们寻根问祖、缅怀先祖,同时激励后人,牢记家训,互相协作。

  作为千年古城,牟平区文化底蕴深厚。近年来,牟平区十分重视文化传承,在龙泉镇河北崖村中心大街两侧,整齐分布着24条传统胡同,成为当地一大特色。以保护乡村原有文化、留住乡愁记忆为出发点,河北崖村突出创建与保护并重,2015年,投入专项资金10万元整治老房区及古胡同,修旧如旧,追溯胡同起源,为胡同命名、恢复赵氏祠堂、打造农事展览馆,并于2015年6月份,借势第四届“寻找幸福樱桃园”大型采摘节,成功启动了“逛河北胡同赶农家大集”乡村胡同游活动,吸引区内外游客近万人次。

责编:曲欣萍
网友评论
全部评论
查看更多评论
海报热榜
热门推荐

Copyright © 1998-2024 DazhongMedia. All Rights Reserved.      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  版权所有  加入我们  鲁ICP备09023866号